“大学承载着个人的理想和社会的责任,需要多元化发展,因而产生结构和分类。大学分类的目的有为行政管理需要、为学校发展需要和为人才培养需要,其中为人的发展是其最高境界。我们要推动不一样的大学建设,不同大学满足着不同的社会需求,不同学生和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各校可根据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理念取向差异,探索不同的办学模式和组织模式。”激情洋溢且洪亮的声音从学院多功能厅传出,200余人认真聆听来自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马陆亭对于建设不一样的“大学”的讲座。这是学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年”,深化创业型高校建设所举办的首场专家讲座。
马陆亭教授首先从每个人心中不同的大学开篇,大学是承载着个人的理想,大学承载着国家的理想和现实,同时大学也是分裂的整体。每个理想的大学其实是一个系统,系统内各个大学应该是不一样的,每所大学有自己应对的市场份额。每所大学以自己的特色满足着不同的社会经济需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志向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符合自己事业发展的学校,不同学校的管理模式不同。
他指出模式趋同是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基本问题。由于好的标准单一,也就不容易解决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问题,光靠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不行。因为办学模式制约着教育模式,而管理模式制约着办学模式。如德国的高等专业学院要求其教师必须有5年行业工作实践经验,其育人目标不同,办学模式、组织模式与传统大学也就有很大不同。理想的大学其实是一个系统,系统内每所大学在社会上有自己应对的市场份额。每所大学以自己的特色满足着不同的社会经济需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志向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符合自己事业发展的学校,不同学校的管理模式因此也就不尽同。为了促使这种大学理想的实现,我们需要加强高等教育的体系建设,以体系的科学性去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加强办学模式和组织模式变革,促进体系内每类教育、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并卓越发展。
他从自身的研究成果入手,向在座人员阐明了自治大学、行业特色大学、社会公共利益大学、创业型大学、服务型大学、商业模式大学等模式的差异。模式本身没有什么对与错,问题是如果对所有的大学都按一个模式进行管理,反映不出战略定位的不同和管理方式的差异。每所大学适宜的治理模式,层次、类型有联系。国外的经验已经证明,近代以来成功的大学,多是那些勇于探索新型模式的大学。所以他认为我国未来的成功大学,必将是那些不因循守旧而勇于探索新型模式的大学。讲座期间,他对我院特色的创业型高校建设表示赞赏。
讲座最后,马陆亭教授还与在座老师进行互动交流。与会人员认为讲座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际案例,高度与趣味相结合,希望学院以后可以邀请更多知名专家学者为教职工进行理念知识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