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到底难不难?来听听395位温州高校毕业生的心里话。
本次民意调查,对象为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2013届毕业生。5天时间内,共回收395份有效问卷,其中纸质问卷275份、网络问卷120份。调查显示,面对“就业难”,逾八成大学生找工作态度积极。
就业悲观者不足两成
“想找总能找得到”
在“你对自己就业前景的态度”一题上,57.72%的调查者选择了“还行”,而23.54%则直接回答“乐观”。只有14.68%选择“迷茫”,4.3%选择“悲观”。
“工作总能找得到,就是想去不想去的问题。”温大人文学院的小阮已经与两家公司谈成了就业意向,“都不是特别理想,一家规模小,但工资高;另一家是大公司,但待遇就差一些。”小阮表示,再找一段时间,如果没有更好的,就在其中选一家。
此外,61.77%的受访者在“如果就业形势继续恶化,是否会降低自己的期望”一题上勾选了“会”。
过半人希望月薪3000以上
“出了学校不想再啃老”
调 查结果显示,62.78%的被调查者要求薪水在3000元以上,其中“3000—4000元”的占到了32.91%,“4000元以上”的占29.87%。
“这个心理预期可能比较难达成。”温州人才市场的相关专家表示,本科刚毕业的大学生,本地公司给出的薪酬普遍在2300至3000元左右,“如果是北上广,工资开到3000元以上不稀奇,但温州以中小公司居多,很难达到这个水平。”
而大学生们有自己的考虑。一受访者表示,物价上涨,即使月薪有3000元,税后拿的钱也不一定能养活自己。“读了10多年书,出了学校,不想再啃老。”接连拒绝了薪资低于期望的几份工作后,他还在继续坚持300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
多数人倾心“铁饭碗”
“公务员至少社会地位高”
在“理想的单位性质”一题中,答案呈现“一边倒”——76.96%的人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公司”,其中答“机关事业单位”的达到51.9%,而“民营公司”仅有15.7%。
温州医科大学的小朱接连参加了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落榜后,还打算下半年全力复习,等来年再考。他说:“公务员至少社会地位比较高。”记者采访时也发现,不少学生直接把“公司”和“不稳定”画上了等号。
温大学生小曾在淘宝上经营得颇为成功,但他也自嘲:“连我自己都觉得开网店不是一份正式的工作。而且将来找对象,丈母娘也不会喜欢。”此外,不少受访者表示,考机关事业单位也有来自家里的压力。
叁成受访者苦于缺乏经验
“公司几乎不招应届生”
什么是影响你就业的主要原因?34.18%的人答“缺乏经验”,26.08%称“竞争太激烈”,18.73%认为“所学专业限制太多”,15.19%表示“就业期望与现实岗位差距太大”。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除了大型公司、机关事业单位,一般公司几乎不招应届生。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小王5月份跑了多场招聘会,仅有一家公司愿意接收她为实习生,但实习期月薪只有1500元。“我能理解公司喜欢招有工作经验的人,但有经验也是从没经验过来的,难道他们只是想把应届大学生当廉价劳动力吗?”
调查总结
梦想和现实的“矛盾”
从调查结果上看,“矛盾”是90后大学生们在就业问题上的普遍表现。
一方面,他们希望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就业;另一方面,追求稳定的传统就业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让他们对公务员、事业单位趋之若鹜。
一方面,理智告诉他们,要向残酷的就业形势妥协;另一方面,潜意识里却对薪资、工作性质依然执着。
一方面,他们勇于剖析自身问题,清楚认清“眼高手低”的择业误区;另一方面,却很少有人能真正以“职业不分贵贱”的信念来进行就业。
对大学生们而言,就业,实际上就是现实与梦想的一场拉锯战。
大学生们还想说——
高等院校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观。公司也不应该对大学生设置过多苛刻的门槛要求。
大一学习课本知识,大二学习操作能力,大叁学校可与公司合作,让大学生能在实际岗位中完成学业,并锻炼自我。
公司对学生的工作经验要求可以降低一些,学生也要在大学期间多多积累工作经验,并放平自己的心态。
专业不对口,就业竞争激烈,而个人的能力也不够,怕吃苦,有时盲目乐观。解决方法:培养与工作对口的能力,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