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美日韩高中生毕业去向和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高中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已全面落后于其他叁个国家,受访中国高中生中接受过职业与毕业指导的比例仅为33.1%,而且在具体的各项指标上也全面落后。
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建议,有必要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中国学生的必修课,提前至义务教育阶段。
即将迎来高考填报志愿,一个普遍的现实是,许多学生不但对大学的专业学什么、将来能做什么一无所知,就连对自己的兴趣与适合的东西也表现得不够了解。这导致了一些学子在大学阶段,由于选择了不感兴趣的专业而表现得很懈怠、荒废学业,甚至参加工作后,还在为寻找自己的兴趣或适合自己的东西而继续摸索、不断跳槽。
这篇报告无疑揭示了职业教育缺失所带来的“冰山一角”:对职业的陌生感、对职业生涯的困惑感,在我国当下年轻人中非常普遍,给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人生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一朝错选 四载煎熬
仅两成大学生满意入学专业
23岁的小张是大四学生。2009年,在父母劝说下,小张放弃文学理想,报考了会计专业,却给他带来了专业学习的痛苦经历。小张说,“每天上课像受刑一样,提不起半点兴趣,只能强迫自己‘我要听,我要学’。课本上的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成了天书。结果基础会计听懂一半,中级财务会计连一半也没听懂,到高级财务会计干脆破罐子破摔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结束后,我撕掉了所有复习资料。当时觉得除了会计学外,世界上再没让我更讨厌的事了。”
“蹉跎4年才明白,选专业根本不存在日久生情。”大学期间,小张遍访周边同学朋友,发现很少有人觉得选对了专业,自己所在班级69个人,竟然有80%不喜欢会计专业。
2012年发布的《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仅有24.75%的受访者对入学时的专业满意。这源于高考志愿填报时,理论上选择的自主权在学生,但很多学生对自我、对专业缺乏明确认知,加之高考志愿填报时间短,填报指南内容庞杂,几无具体专业描述。想要对一些专业有大概的了解,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学习显然是非常困难的。这就导致了不少高中毕业生稀里糊涂选了“服从调剂”,进而读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对所读专业根本提不起兴趣,学起来异常吃力。
事后纠错 代价不菲
中学生职业规划普遍滞后
现在不少大学生寄望通过考研、转专业、修读第二学位等方式,对当初错选误选进行纠正或补偿。事实上,这些尝试很难获得预期效果。
虽然入校一学期后可以申请转专业,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对转专业的比例、标准控制严格,比如比例控制在前20%,学期成绩要在本专业排的比较靠前。这对于一些对现学专业不感兴趣、学习吃力的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
一些转专业未成功的学生开始尝试修读第二学位或者跨专业考研,这两种尝试同样困难不小。目前第二学位的专业涵盖面较窄,一般只限于人文类、管理类专业,某些学校的专业在研究生招生时,根本就不接受跨专业报考者。即便能修读到自己心仪的专业或者能跨专业报考研究生,为了能顺利毕业,他们也面临着两头都要兼顾的压力和挑战;即便是跨专业考研成功也得承担毕业以后的就业风险,“查叁代”是眼下一些高校招聘教师时潜在的“硬杠杠”——本科、硕士、博士必须是“211”或“985”院校,必须是专业连贯一致。
因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导致的选错专业,不仅是对学生自身的煎熬,也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
“如果学生在高考前有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试,并详尽了解专业信息,错报完全可以避免。”孙宏艳说,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从6岁开始;新加坡教育部推出贰颁骋网络系统,帮助小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英国要求中学对在校生实施职业指导。我国则在大学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此前学生很少得到类似专业指导。
“职业人”教育
能否提至义务教育阶段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接受过职业生涯教育专业老师辅导的高中生仅为25%,其他叁个国家基本都在70%以上。
目前,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几乎都集中在大学阶段。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多数高中普遍未开设职业生涯教育,极少数高中虽然开设了职业生涯教育课,但只是把它作为“佐餐”看待,重视不够,选课学生少,所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
孙宏艳介绍,北京的一所知名中学开设了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不过是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上课的学生并不多;课程并没有严谨的规划,一般都是让学生请父母来跟大家交流,介绍相关情况,上课的内容完全要视请到什么样的人而定;课程的内容也非常浅显,只是介绍一些相关职业最基本的情况,比如工作都干些什么、辛不辛苦、能赚多少钱等。
有关专家建议,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如果能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那样,从小学阶段抓起更好。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师资匮乏,况且小学主要是打基础的阶段,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大,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不足,相比初高中阶段增设这样的必修课就显得不是那么紧迫。因此,从初中阶段开始增设职业生涯教育必修课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因为初中毕业生的年龄大都在15-17岁,兴趣、特长、性格日趋稳定,认识自我、判断自我、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他们完全有能力借助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指导分析,做出一个符合自身将来发展的大致规划。
在中学阶段设置的“职业日”教育课程,由学校聘请或由有关部门安排各行各业的人为学生介绍各自的工作性质、特点、所需具备的专业技术和素质,及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或行业的乐苦、责任与义务等,通过对各种职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帮助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