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建设的政策取向与制度取向涉及的不是课程建设本身,而是课程建设的管理机制,但是它可能比课程建设本身更重要。这一问题的形成源于高职教育发展中两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许多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反映,当示范建设项目结束后,一切似乎回到了原点,其中当然包括课程。这就是说,轰轰烈烈的国家财政驱动的课程建设,似乎并没有对高职教育产生实质影响。二是许多人在讨论所谓“后示范”时代的高职教育发展问题,人们普遍表现出对示范高职建设结束后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的迷惘。这显然是与示范高职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 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职教育是在政策导向下才进行课程建设,还是深刻认识到了课程建设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从而通过制度使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要用研究的方式进行高职教育课程建设,那么就应当认识到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甚至是永无止境的任务。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建设成功一门课程。任何一门课程的成熟都是长期建设的成果,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因此只要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就必须进行课程建设。为此,高职教育应当跳出政策导向的课程建设行为范式,使之成为一种制度化的自觉行为,融入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采取什么观点看待课程建设,和人们所持的课程观密切相关。即我们是把课程仅仅看作课程表中所列的一些科目,还是把它看作学校的一种文化状态。答案显然是后者。课程不是学校办学中的一个孤立要素,而是联系学校所有办学要素的纽带,是融化于学校所有办学行为中的一种存在。课程建设到什么水平,决定了学校办学能达到什么水平。国家通过政策大大刺激了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进程,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当顺势努力使这一进程制度化、常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