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万人拥有的人才数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2%,人才奇缺已是温州发展中的一道硬伤。
人才支撑问题,不仅让许多部门单位和公司头疼,也成为多位来自高校、公司的温州代表委员分外关注的焦点。
怎样才能集聚高端要素,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给产业转型安上强劲“机芯”?省两会上,温州代表委员就如何培育本土人才,如何引进并留住外来人才纷纷支招。
焦点:流失的多,引进的少,人才逆差现象突出
有调查显示,温州现有人才总量为84.3万人,每万人拥有的人才数为1044人,位居全省第八。而我市每年考到外地高校就读的学子约有4万人,毕业后回到温州工作的不足1/5。
在本土人才大量流失的同时,引进人才的数量又十分稀缺。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省入选省千人计划人选共206人。在温州引进的一批人才中,入选该计划的人选仅29人。
如此“入不敷出”,人才问题不得不引起重视。曾获“浙江省首席技师”荣誉的林其勉代表和我市首位“长江学者”李校堃委员在大会期间不约而同地提到:改变人才支撑严重不足的现状已十分迫切。
支招一:办好高校就是建设本地人才库
采访中,林其勉代表列出一组数据:我市教育人口占全省近1/5,而高校数量和在校生数均不足全省1/10,高职在校生数仅为全省的1/14,不到宁波的50%,仅为金华的60%。
“改变本地人才供应不足的现状,首先要办好高校,这就相当于建设本地的人才库,必然会带来高端要素集聚,形成智力溢出效应。”林其勉告诉记者,他已向大会提交了《对于培养更多本土人才的建议》。
杨作军代表也建议,抓住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大力促进高等学校发展,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和质量。
支招二:吸引良才须有优质平台空间
“人才难引进、难留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创业环境不佳。”林其勉说。
近两年,随着温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挂牌,瓯江口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产业平台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我市的人才创业环境正在逐步改善。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林其勉建议,借助一批“国字号”大平台在温落地的东风,要做大做优公共创新平台,为优秀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拓宽干成事业的空间,以事业引来人才、留住人才。目前已拥有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他,也呼吁政府引导更多的技能大师创办工作室,培养温州产业发展亟需的技能人才。
支招叁:让人才愿意在温“生根发芽”
当环境、工资待遇都已不具备明显优势,吸引人才来温的因素是什么?
“政策上的优惠是‘定心丸’。生活基本问题如果没有落实好,人才就难以在一个地方‘生根发芽’。”李校堃深有感触地说,他的团队落户温州已有8年,一些团队成员表示如久久不能解决落户、子女就学等现实问题,就难以安心地留下工作生活。
他建议,政府在引进人才的政策策略上考虑对整个团队的支持,不仅给高端人才落实优惠政策,也要把这些政策普惠到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只有把团队中每个不可或缺的分子吸引住、留住,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