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羡冰 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有两件事比较出名:一是民营公司,二是金融改革。而这两件事本身有着内在的联系。民营经济的发展仅靠政策还不行,资金支撑是必须的。30年来,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资金主要来自于叁方面:自由资金、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叁者的比例关系由上世纪80年代的各占叁分之一,逐步改变为自有资金占50-60%,银行贷款占30%左右,民间借贷占20%,同时总量在不断地增加。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银行金融机构的支持时而强势,时而弱化。中小公司,特别是小微公司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困扰着温州经济的发展。
在温州民营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而金融仍然以自己固有的经营模式存在,由此与经济发展生产了强烈的碰撞。大量社会资金在银行体外循环,当地银行机构吸收不到储蓄存款,导致贷款资金严重不足。这种社会借贷利率的市场化与银行僵化的存贷款利率产生了激烈的对持。1980年12月,苍南县金乡农村信用社首先打破僵局,开展存贷款浮动利率试点,这一举措拉开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
但是,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回顾30年以来温州金融改革历程,大体可以分为叁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1980年-2004年,这一阶段的金融改革从自发到有组织地开展,出现了1984年在苍南开办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钱庄——“方兴钱庄”,1986年全国较早的股份制城市信用社和民资独资信用社在温州设立,1988年经浙江省人民银行批准设立了16家农村金融服务社,1992年温州第一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在苍南设立,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确定温州成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2004年民营公司组建中瑞财团,试图走出民间办金融的方式。第二阶段为2004年——2011年,温州的金融改革基本上停滞不前。经济与金融的许多矛盾不断出现,而且日趋突出。到2011年10月出现了局部的民间金融风波。第叁阶段从2012年开始的新一轮由顶层设计的金融综合改革。无论哪一阶段,改革均存在各种思路、各种想法、各种路径的碰撞。角度不一、出发点不一、利益不一,要求采取的方式方法就会不一。温州金融改革30年以来从来没有间断过争论,更是在摸索中前进。
金融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2013年新年的到来,很多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施已经九个多月了,为什么经济还没有恢复到较好的水平?为什么中小公司融资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为什么金融业的服务水平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温州金融改革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到底哪些是实际需要的?等等诸如此类的疑问接踵而至。在去年12月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叁次(扩大)会议的报告中指出:要清醒看到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与全省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方式任务艰巨。
去年以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在中央、浙江省等各级各相关部委的领导支持、指导和关心下,以破解“两多两难”为改革导向,围绕构建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民间资本市场体系、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等“四大体系”的基本框架,在创新地方金融体制机制方面着力推进十大项目建设:一是搭建一批小微公司服务平台,二是吸引一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叁是推进一批直接融资项目,四是创新一批金融产物和服务,五是初步形成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六是引导民间资本阳光化、规范化,七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八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九是筹建一批地方金融机构,十是启动一批中小公司改制规范。
上述一系列工作措施,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基层创造相结合,联系温州实际先行先试,努力为全国金融改革积累经验。在温州30年金融业改革发展中,其本身也同时存在叁个不协调一个缺陷问题:一是地方金融发展与国家在温州金融机构的发展不协调;二是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不协调;叁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与金融间接融资的发展不协调;一个缺陷是: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这些问题直接阻碍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们应该看到,金融综合改革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问题,有些问题也不可能单由金融改革就能够解决的,需要一套组合拳。
金融改革不可能包治百病
2011年以来出现的局部民间金融风波,以及部分中小公司出现的资金链绷紧现象。要完全依靠金融改革措施来解决,那是幼稚的。但是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九个月以来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肯定起到了缓解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至少让“高烧”逐步退去,但同时应该看到温州经济的“感冒”问题仍然存在。治疗“感冒”还需要一段时间,在治疗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并发症。
事实上,去年温州银行业贷款增量已经超过经济发展速度5个百分点,银行业存款超过7000亿元,而贷款达到7000亿元,存贷比接近100%。同时,2元贷款的投入只产生出1元的骋顿笔,这在全国是罕见的。究其原因是温州经济与温州人经济的关系所致,这也说明温州不仅仅是浙江的温州,也是全国的温州。温州民企打“喷嚏”,全国可能就会“感冒”,这是被大量事实所证明了的,因此国务院决定金融综合改革在温州试点也就不足为奇了。总量上说,这几年温州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是大的,去年银行业新增贷款的70%以上增加在中小公司,其中小微公司贷款增加占50%以上。但为什么一些中小公司还是出现融资难,一些公司家反映金融改革创新他们没有感觉到呢。出现了改革措施的效应与社会对金融改革的期望值存在较大反差的状况,主要原因是部分公司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期望单一依靠金融改革来解决全部问题不现实。
当前,中小公司出现的一些问题,既有宏观环境的影响,也有银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更有中小公司自身经营上的问题和公司公司治理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治理来解决当前中小公司出现的问题。通过金融综合改革来促进公司发展是一方面,但更需要公司自身的内功。仅从融资问题上看,中小公司永远存在结构性的矛盾,银行不可能完全包揽公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中小公司要获得银行贷款还要跨过叁道“门槛”:一是在良好信用大环境条件下,公司经营者具有较好的信誉;二是民营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可靠;叁是在利率定价机制健全条件下,保证银行实现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
金融改革对未来生产影响
有些人对国务院确定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十二条方案和浙江省下达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疑虑,认为内容上没有利率改革、没有设立民营银行等,这个改革是失败的、是毫无意义的改革。也有人提出温州的金融改革与深圳前海的金融改革今后是谁胜谁败的问题。
任何的改革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改革项目今天没有列入,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推出。有些改革项目今天不做不等于明天不会做。不可否认,启动温州金融改革和2011年八九月温州公司的困难有一定关系。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是正常的现象。对民间资本办金融要给予更大的自由度,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当然还要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前提下扩大自由度。有的改革要从全局来抓,例如利率、汇率方面的改革从目前情况看还不可能由一个地方来试点。对于温州的金融改革,中央有一个统筹的战略考虑,是全国目前十个地区开展的金融改革试点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存在谁胜谁败的问题,只有谁做得好谁做得差的问题。比如温州的金融综合改革突出“民”字,围绕民营公司、民间资本、民间金融开展,按照“民间金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监管”这条主线,着力在缓解温州民间资本多投资难,民营公司多融资难“两多两难”问题上下功夫,在民间金融规范化阳光化“两化”问题上下功夫。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九个月以来,按照中央对温州的金融改革方案十二条和浙江省确定的改革实施方案,我市具体制定了78个重点改革项目进行系统推进。有些社会关注但此次实施方案中没有明确出现的内容,如民营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方面的内容也开展前期探索工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基础。还有像民营银行一时无法审批,但我们设置了民资多渠道进入金融领域的措施。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我们以民间金融已经存在的市场化利率机制,来影响银行存贷款利率适当浮动,并发布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简称“温州指数”),以达到规范引导的作用。
总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已经完成了做方案、搭基础、建框架的步骤。新的一年,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的总体要求,坚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坚持创新为要、监管先行,坚持上下联动、项目运作;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金融综合改革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向上争取政策与基层重点突破的关系;先易后难、集中攻坚、逐个突破,进一步将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做深做实,做出成效。
作者为温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温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