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10月26日在
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
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
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来自28个省(市、自治区)、200余所高等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院校领导、专家学者、博士生代表,来自香港、澳门的代表及美国、日本的国外学者等近500人参加本届论坛。
陈至立在致辞中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进入了新的时期,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同时也要看到,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布局和学科专业设置还不够合理;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不先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效不明显;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在世界上居于前列的学科还比较少;缺乏大师级的师资等等。
吕祖善介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浙江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目前,浙江已基本普及了学前叁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3%。在全国率先进行高教园区建设,率先举办民办高等教育,率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试点。目前,全省已建有高等学校78所,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已达88万人。在浙江历年获得的国家科技奖项中,高校参与的项目都超过50%以上。
有研究表明,我国的经济条件已经能够支撑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发展规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3%,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已超过2900万人。周远清认为,在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上,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做法,中国需要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需要根据中国具体的政治、经济和高等教育,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起能够有效支撑中国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
怎样才算是高等教育强国?
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形成首先取决于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提出。例如18世纪倡导“教育公平”的法国;德国在“兴教兴国”战略和“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念的指导下,于19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并引领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在20世纪初成为世界科技中心与经济强国;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优先发展教育,“产学研结合”大大提高了日本国民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一战后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和经济强国;美国自建国起就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倡导“服务社会”理念,二战后成为世界头号高等教育强国和经济强国。
来看看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数据:巴西30%、俄罗斯74%、日本58%、韩国94%、美国81%、英国59%、法国55%、意大利68%。(资料来源:UNESCO,Education data and indicators,2009)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认为,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数量指标特征为:高等教育普及率超过50%,人均骋顿笔超过2万美元,公共教育支出占骋顿笔比例4%以上。并且要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能够吸引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优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