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职业教育自身改革的深化,职教集团化办学已得到充分肯定。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职教集团的建立决不是成员简单的迭加,而是从资源、组织结构到制度的集成创新,它是职业教育增长方式的一个根本性转变。
从职教集团发展的实践看,以一两所高职院校为龙头,以相关院校和合作公司为主体,以行政区域或行业领域为边界,以促进职教资源优化配置为原则,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集团成员“共赢”为目的,以专业和课程为纽带,已逐步成为职教集团的基本框架。
从职教集团的内涵看,职教集团由职业院校、行业公司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既自主独立又互相联系的要素构成,形成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互补型的横向联结和人才培养链上的纵向链接。
职教集团是一个新的组织形态,它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链条,把学校、公司等市场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结,动态地加以组合,形成单个成员的“小”与“专”和整个集团的“大”与“全”的综合优势,实现资源优化和功能整合,促进专门人才、技术和设备的社会化、产业化以及教育效益、经济利益、人才效益的最优化,形成“共建、共享、共赢、共长”的新机制。
当前,要解决在职教资源重组中的问题,实现职教集团可持续发展,把职教集团做优、做强,需要把握两个核心问题:
第一,建立有效的政府引导机制。就一个职教集团而言,总是存在一定的局限。对整体和长远利益的把握,会受到自身地位、目标和直接利益的限制,如果缺乏正确的导向,职教集团就会处于一种较为茫然的状态。职教集团的调控能力、办学自主权、资金等均很有限,如果缺少政府支持,将直接影响集团的运行和成效、生存和发展。另外,由于集团的参与单位的多元利益需求和集团面临的众多制约因素,需要政府指导和协调。现在,政府在职能转变后,其社会管理职能更加突出,可以参与协调集团的全局和局部利益、集团内参与者各方特别是公司和学校之间利益、集团外社会组织与集团之间的利益。为职教集团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尽的责任,也是职教集团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经济主管部门应该主动参与制定职教集团的宏观规划和发展政策,研究职业教育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合方案,研究职教集团的发展规模、运作方式;制定教育资源的市场配置法规和教育人才的引进流动政策;制定鼓励公司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调动和发挥集团核心院校的积极性,建立集团运行的有效动力机制,适当扩大集团的办学自主权;构建宽松有序的融资环境等。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财政投入上应对职教集团重点倾斜,在集团建设实训基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搭建信息平台等方面提供有较大力度的财政支持;协助职教集团开辟或拓展自筹资金的渠道。
第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做强、做优职教集团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造成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公司没有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或者公司参与度较低。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大力提高公司的参与度,实行校际合作、校企合作,走集团化办学的道路。实践证明,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不仅是职教集团做强、做优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个成员学校的强校之路。
集团内校企合作,可以分叁个层次推进,逐步向深度合作、高度融合发展。一是积极推进“订单式”培养和“菜单式”培训模式,职业院校应成为公司实用人才培养和在职员工培训的重要基地;公司应成为师生实践和毕业生就业基地,并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二是校企资源共享,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师资和专业优势与公司的行业技术优势、产物品牌优势、专业技术人员优势相互全面开放,有力地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与课程建设,提高公司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叁是项目合作,校企可以联合开发项目,合作向深度拓展,人员互聘,对校企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盘活并充分利用资源,做到校企共赢共发展。
随着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和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化,在政府的支持下,公司可以参与职业院校的资源重组,有的职业院校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集团内公司参与办学和管理,也可以由公司与高水平职业院校联手兼并和托管集团内部的其他职业院校。
总之,职业教育集团化是实现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也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共赢的有益探索,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