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和进一步接受教育的能力;随着工作环境中信息量的增加,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理性思维和职业判断能力;随着会计岗位处理权限的扩大,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因此,高职会计教学只有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一、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们在借鉴加拿大CBE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需要,在保证突出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前提下,开发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和应变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学会生存和与人共处的能力两大模块,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能力培养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按照上述模式的要求,优化课程设置、重组课程体系,注意从总体上考虑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门课对学生发展的整体效应,形成最佳组合。①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包括数学、外语、计算机等课程;②拓宽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包括税收、国贸、营销、经济法等;③加强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与会计工作及日常生活有关的高新技术内容,如网络技术与应用、会计电算化、网络财务、常用财务软件、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电子信息检索及最新经济技术讲座等;④重视人文、自然科学方面基本素质的培养,如开设摄影艺术、音乐鉴赏等课程。上述课程设置,分别以必修课、选修课、系列讲座等形式列出。
为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外语、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的、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大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理论教学有实践,实践操作有理论”,最后落实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熟练性、创造性训练上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新模式的特色
1职业针对性和岗位适应性强 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深入人才市场调研和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全面掌握市场需求及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聘请公司的高级会计师组成专家顾问委员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从职业分析入手,按照两大模块列出会计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分解出会计职业的综合能力、单项能力及知识要素,编制课程开发表,制定教学计划,并根据市场情况随时调整,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岗位适应性。
2将素质的提高和能力培养摆在首位 新模式改变过去理论教学在前,会计实验在后的做法,重视会计实验教学,将会计课程在实验室中进行,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增设会计实务操作课岗前综合训练,加大实验课时比例,学生实验后进行综合考核,不及格的不予毕业。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教学计划中,增设现代经营管理、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增加其课时与实践教学时数;加大选修课门数,如开设电子信息检索课,使学生利用网络扩展知识面、开拓思维、提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强调创新型、实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在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时,注意了加强与公司的联系,实行产学结合共同培养人才,强调针对管理、生产、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进行会计教学,根据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实现了网上谈判、网上交易等经济活动,这就需要会计人员熟知无纸化结算等有关知识,为此,增设了电子结算、电子商务课程。
叁、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中,我们不仅依靠公司界的专家进行课程开发和承担部分教学任务,而且还依托公司、行业为会计专业教学提供实训基地。毕业实习中,采取直接派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的形式,使学生提前熟悉其毕业后所在工作单位的会计工作实际。一方面使用人单位很快能了解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提供有利的条件,学生还可得到一定的劳动报酬。这种上岗与毕业实习融于一体的做法,较好地体现了应用性特征,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顶岗工作,深受用人单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