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新增就业岗位较往年大为减少,2009年的春天对于2009届大学毕业生来说并不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季节变成一个“就业冰期”。为了打破“就业寒冰”这种局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多次召开就业工作会议,为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献计献策,并出台了许多新举措,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转变观念 主动出击
短期内经济发展不容乐观,有人说危机就是“危险+机会”,我们如何在危险中寻找机会?首先开展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树立信心。首先要广大同学们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出击。
针对一些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因专业不符跳槽的现象,各个系部要求同学们在选择工作岗位过程中,应该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主动改变自身劣势,转变就业观 念,“先就业、再择业”,同时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不同的建议。信息工程系鼓励应用专业的同学应大胆走到省外,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网络专业的同学不要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问题,可选择与计算机相关的岗位。汽车与环境工程系鼓励学生对参加招聘会和单位招聘,增加面试经验,提高与人交流的技巧,多接触社会了解各种工作的内容,有条件的学生可自主创业、参军、到私人公司、跨行业公司去等等。
走出去 请进来
“走出去、请进来”是柳职院一向坚持的就业工作方针,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此项举措的力度更大了。多方面收集公司人才需求信息,只有了解公司需要什么人才,我们才知道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因此,学院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荐毕业生并主动邀请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把就业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开学至今,学院经济管理系已邀请了京都宾馆、广西联华超市、广西含笑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银座百货、南城百货等公司来校进行宣讲招聘毕业生。其中,就2010届毕业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与广西含笑堂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开展了深度合作,将经历宣讲会——学生报名参加公司培训班——经培训考核后挑选90%的同学参加公司顶岗实习——从顶岗实习学生中筛选80%的学生留下就业共四个环节。和柳州市京都宾馆人力已达成下一步合作事宜的初步意向。而参加南城百货招聘中并复试过关的学生已被录用,并有部分同学作为该公司储备干部培养,其人力资源部经理对于柳职院学生非常满意,她说:柳职院学生在就业难的情形下,能够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同学们都表示从基层做起,并期待能得到我公司的录用。
多渠道帮扶 多机会就业
实行多渠道的帮扶制,可以更快更广地传递就业信息,帮助解决学生职业规划不清、就业心态不稳、就业信息不灵、就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如“叁网制”,亲友网、教师网、网络平台,通过这叁个最典型的关系网来增加就业的机会。对班上已就业的同学,将采取“结对子”、“一帮一”等方式,带动未就业的同学,积极应对;毕业班辅导员主动通过面谈、蚕蚕聊天、电子邮件、电话督导等形式,突出个性化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提供求职技巧、个人形象设计、择业、专升本、公务员考试等方面信息指导和专业知识咨询服务。许多就业专干加入了毕业班的班级蚕蚕群,无论学生在不在学校,都可以看到最新的招聘信息,摆脱了以前由学生干部传达信息失真或传达不到每个同学的弊端。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发布最新招聘信息,同时指导毕业生在网上积极投递简历,实行大海捞鱼式来获得就业机会。经济管理系还面向全系在校毕业生开展了“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就业意向问卷调查”,同时在3月至4月份开展一系列的就业指导讲座、职业说明会和宣讲会,并首次分专业开展由心理学教师、教研室老师、公司代表和优秀毕业生共同参加的“与09届毕业生面对面谈就业”的座谈会,充分发挥学院和公司的有效资源,以指导学院2009届毕业生就业。
技能培训 技能比拼 提升就业竞争力
引导鼓励在校毕业生接受第二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以提升就业的竞争能力。各系部根据调研情况和系部的可利用资源,及时制定出了培训菜单供学生选择,通过开设管理、营销方面的强化培训、职业素质拓展培训、汽车驾驶单项培训、创业培训,全力帮助应届大学生实现就业。汽车与环境工程系与市交通学校德安驾驶培训中心合作,在学院设点开办了驾驶员培训班。第一期12名学生已于2009年2月份顺利拿到了驾驶证,第二期培训班近期开班,报名人数已达到50多名。
作为长效措施,大学生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也是破解“就业难题”的关键所在。柳职院2009年将全面拓宽专业技能竞赛的范围,各系已制定了技能竞赛的实施方案。电子电气工程系已带头行动起来,召开了2009年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动员大会,希望以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学生创新力度、技能水平,以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竞争力。
校企合作开班培训 学生结业奔赴岗位
校企合作,不仅仅只是为公司和学生搭起一个沟通的桥梁,最高层次的合作,是校企深度交融。因此,由公司提前在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人员,通过与学校合作培训后再上岗,使学校成为公司的岗前培训基地,公司成为学校毕业生的稳定就业基地的目的才能成为现实!
汽车与环境工程系与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安邦公司)于2009年1月合作开办了第一期“安邦班”,按双方协议,安邦公司从北京派专人来授课,汽车与环境工程系负责提供培训场地和培训设备,49名学生参加了培训班的学习,并在结业考试中全部通过考核,与安邦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书”。目前,录用学生已到安邦公司位于云南和南宁的区域分公司工作,成为一名正式的车辆定损理赔专员。
机电工程系也与柳工国际事业部共同联办了柳工面向海外售后服务的“海外服务专员班”,第一期培训班的45名学员已完成了3个月的理论学习、3个月的专项维修实训,全部签约到柳工海外事业部和国内事业部,已经全部到岗工作。从2009年应届毕业生中选拔的35名学生,目前也已经进入第二期柳工“海外服务专员班”的学习培训阶段。
电子电气工程系继成功开办与东莞伟易达电子厂合作的“伟易达班”,并取得突出成效后,2009年3月,又与广西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签定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双方达成协议,将在通信、电子类专业的若干个班中,选出若干名学生组成“润建通信”班,该班毕业时,优秀毕业生可直接到公司就业。此次协议的签定,为通信、电子类专业的07级、08级学生就业打好了基础,也为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与公司合作开设培训班,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校企双方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学习、实践、实习、就业与公司零距离对接,毕业后能直接到公司工作的一种产、学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有利于在校学生及时掌握现代公司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使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是我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最好途径!
探索工学结合新模式 拓宽就业渠道
此外,柳职院还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模式。信息工程系与柳州市信息产业局、柳州市信息产业协会合作,全面开展2009年柳州市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工作,以此为契机,探索新的工学结合模式,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调研活动将于2009年3、4月在柳州近四百家公司中开展。信息工程系全体教师、40名同学将带着公司调研任务、专业需求调查、毕业生推荐等任务投入到该项工作中。
通过调研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全面掌握我市信息产业发展规模、水平和行业结构等基本情况,逐步建立信息产业统计年报制度,为政府制定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不仅如此,该项工作对于帮助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成为了调研工作的主体,从而使他们在就业中的位置从被动变为主动,主动去了解公司的需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为个人发展奠定一定基础。在调研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使实习、实训收到最大实效。而学院也将结合此项工作开展公司人才需求和专业调研,积极探索学生学习新途径、新方式,拓展学生实习实训空间、渠道,开创工学结合的新模式,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新的依据,也为学院的就业工作做好铺垫,打破现在的“就业冰期”。
借双选会之机 拓宽就业区域
2009年3月14、15日,2009年广西高校毕业生春季双向选择洽谈会分别在南宁和桂林举行。柳职院的招生就业处、各个系部均由领导率队奔赴南宁和桂林会场对应聘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服务与帮助。
为了更好地组织待就业学生踊跃参加双选会,端正他们的就业心态,各系提前对毕业生进行了集中动员,讲述如何端正心态、面试的技巧、如何选择合适的单位等学生关心的问题。
在南宁、桂林的双选会会场,各系带队领导亲自对参加应聘的毕业生进行现场指导,到各招聘单位了解用工信息,给招聘单位介绍学院应届毕业生情况。同时,借此机会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想方设法开拓南宁、桂林两市的就业市场。其中,艺术设计系已与南宁市上英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南宁市雁栖湖网络设计公司、南宁市工商业联合会等多家单位建立初步联系,为开拓南宁就业市场打好基础。信息工程系则主要走访了桂林市部分中小公司,充分了解毕业生就业区域性特点,并与桂林华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了校企合作初步意向。
通过调研发现,毕业生在公司的良好表现,以及用人单位对优秀毕业生的高度评价的态度,说明了走中小公司就业发展路线,对目前的就业现状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