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上得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颁9高校及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共建中国“慕课”。这项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的在线课程技术由此渐为人知。
“慕课”,英文名称为“惭翱翱颁厂”,不同于传统的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函授等形式的远程教育,也不同于教学视频网络共享,更不同于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它是包含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的“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
虽然,目前对“慕课”的应用还在大学,但不可否认,这种融教学与评价为一体的在线课程体系,在不远的将来不可避免会将触角延伸到基础教育阶段。到那个时候,学校的课程内容,课堂的教学方式乃至教学的评价标准都将彻底翻转。教师也罢,教育管理者也罢,都必然面临一次彻头彻尾的冲击,教师群体的观念的变革刻不容缓。
首先,教师要变保守心态为开放视野。十几年前吧,在学校听课,总会有一些老资格的教师对授课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愤愤不平,常常会在评课的时候补上一句,哪一天这个老师拿一支粉笔就能上课,那才是真水平。时至今日,也有一些学校还在要求教师必须手写教案,反对电脑备课。时代的进展总是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标志。心态保守者,总不免片面夸大新兴技术的负面作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看到多媒体教学下教师某些技能的弱化,没有看到新媒介下学生学习的有效;看到了电脑可以玩游戏,没有看到电脑更可以用来学习。由此无视一个真理:那就是科技发展,教育的手段,乃至教育的内容,都会自然变革,这是历史的常态。心态不开放,眼光不长远,则不免固步自封,难以前行。
其次,教师要变学业至上为多元发展。《新京报》有则新闻颇值得玩味:说的是北京理工大学大一新生周明(化名)在寝室使用电脑时,被辅导员收走。在签署“‘十一’把电脑带回家”的保证书后,才被允许取回。该校学工部表示,此举是希望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教师观念中认为所有学习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所谓的学业成绩时,所有的新兴技术都无足轻重了,因为靠重复性的机械记忆已经足够。只有以多元发展眼光看待学生,那些电脑信息技术带给学生的开阔视野,对学生形成独立意志品质的巨大价值才会被教育者发现。
最后,教师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个人总是容易以旧有知识来判断当下问题,当新的事物出现的时候,认知并予以正确的接纳,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拒绝则容易得多。于是当利弊共存的新兴技术出现时,为了免于学习的痛苦,干脆选择了连孩子带着水一起泼了出去。这和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时,大多数物理学家群起而攻之是一个道理。面对科学技术发展,摆在今日教育者面前的挑战远不是靠这种闭目塞听所能解决,与其坐等被推动,不如未雨绸缪主动学习。
科学技术,从来都不是阻碍教育发展的洪水猛兽。当年,任鸿隽、胡适身体力行,知科学和教育结合之宝贵。今日,观念变革了,则更知科学技术带给教育的机遇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