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技经费使用安全和效率问题,备受舆论和社会的关注。
据《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全国研发投入突破万亿元。在这块越来越大的“蛋糕”中,公司研发投入占比约74%,而源于纳税人的财政科技支出也达到2221.4亿元。如何用好管好这笔钱,使其在阳光下运作,这既是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也是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尽管科技管理部门不断加强监管工作、探索创新管理模式,一些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仍时有发生。其中症结在哪,如何寻求解决之道,成为科技界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零容忍”不能保证“零违规”
在许多人眼中,科技界应是“一方净土”,事实并非如此。
通过科技管理部门近年实施的科技经费监管工作发现,当前科技经费使用违规问题主要分为叁类。一是由于科研单位和经费使用人员不了解科研经费管理规定所导致的违规行为,如有些单位没有按照规定对财政资金进行单独核算、没有履行审批手续违规转拨经费、没有认真执行对于人员激励的政策、超预算超标准超范围支出经费等;二是由于管理疏忽带来的违纪行为,如违纪公款吃喝等;还有极少数科技人员弄虚作假,用假票据套取资金、假合同转移资金等手段中饱私囊,已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对于这些问题,管理部门采取了“零容忍”态度,实施了多项措施。
今年6月,科技部启动了2013年科研经费巡视检查工作。“巡视检查,是丈量经费管理水准的一把标尺,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警醒着人们。”科技部条件与财务司相关负责人说,“建立巡视检查制度,是将服务前移,防患于未然,让经费监管更加贴近科研人员实际。一旦查实经费使用中有蓄意违规行为,必将严惩不贷!”
经过巡视组现场认定,本次检查发现部分单位依然存在经费管理和使用风险。对有关问题,巡视组已做了现场纠正和记录,将加强对其后期整改的监督落实。
鉴于大多数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科研单位和经费使用人员对政策规定存在理解偏差,或是管理不到位、核算不规范等原因造成,因此巡视组在检查的同时,也开展了多场科技经费管理政策培训,讲解最新的政策法规。同时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听取了一线科研人员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