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开展。走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强调了几十年,做了几十年。如今,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有变化,党员队伍、干部队伍有变化,群众的要求也有新变化。新时期里走群众路线,有叁个“≠”值得思考:
首先,走群众路线≠只给群众办贴心贴身的小事。中国共产党现在面对着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从舆论场看,人民群众对腐败问题关注最多、议论最多。到一线去看,“能力不足的危险”同样突出。
今天群众对执政党的要求,聚焦在两方面:一是清正廉洁,二是有能力。除了给群众做好那些贴心贴身的小事,还要以执政党的担当,回应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依法治国如何加快完善,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内在动力在哪儿,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怎么构建,部分工业项目“不明不白上、又不明不白下”的决策机制困局如何破解,公众的网上言行怎么既有清晰边界又有充分活力?有些党员干部,躲着矛盾求万事太平,只满足于给群众办点“洒洒水”的事,不引领、不探索、不担当。这种党员干部如果多了,执政党的能力就会下降。
其次,走群众路线≠满足群众的所有要求。时代进步了,“群众”二字的内涵,也有新变化。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始终是一致的。但碰到一些具体事,群众可能又“分拨儿”了。作为一件事里的利益相关方,群众与群众之间可能发生矛盾。大家现在都渴望“公平”,但矛盾还会有:我理解的“公平”,和你理解的“公平”不一样,咱俩可能有冲突;我在这件事上想得到的“公平”,跟你想得到的“公平”正好顶牛了,也会酿矛盾。
所以,走群众路线,不等于简单地去满足、去迎合所有群众的所有要求。事实上这也根本做不到。真正要做的是:到人民群众中去,寻找共同利益,打破固化利益,满足合理利益,并努力化解某些极端化的利益诉求。中国社会建立起针对复杂利益诉求的沟通、协调、解决机制,这也正是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之一。
第叁,走群众路线≠只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走。一次集中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肯定不能解决跟“群众路线”相关的所有问题。但它可以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思路:
我们是不是应首先在信仰、信念层面上巩固凝聚力?我们是不是应该致力于回答人民群众对中国发展的重大关切,来体现执政能力?是不是应该把执政党的群众路线要求,也依法体现在现代政府对百姓的公共服务当中,体现在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中?
这样去做了,一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力,就会得到巩固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