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就业率稳升,专家帮你支招如何选择理想的高职专业——
根据《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近3年来,我国高职生就业率稳中有升,高职生整体上在毕业3年后实现了收入倍增,增幅达120%,2012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4%。这份调查无疑给准备报考高职的高考生来说打了一针“强心剂”。那么,考生如何在数以百计的涉高专业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应依据哪些因素来判断和取舍呢?
高职就业“红绿牌”专业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了全国性调查,本次调查于2013年3月完成,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收回有效问卷约8万份,涵盖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够从事的542个职业。调查结果显示,就业率前十位的专业分别是:制药技术、电力技术、食品、建筑设备、机电设备、能源、公共事业、自动化、纺织服装、材料。就业量前十位的专业是:学前教育、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生物制药技术、图形图像制作、汽车运用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营销与策划、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
借鉴国际通行做法,麦可思研究院设置了“红绿牌”专业评价体系,将毕业生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定义为“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将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定义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
2013年高职高专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
正确认识冷热门专业
什么是高职专业中的冷热门专业呢?西安科技商贸学院副院长王勇表示,高职招生专业不能简单的分为“冷与热”,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要受所谓的“冷、热”专业干扰。我国高职院校紧密围绕当地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设置招生专业,专业没有冷热之分,社会上将招生专业分为冷热,无非是以某专业报考人数多少来划分的,考生和家长千万不要理解为是专业的好或坏。
学生选专业时应注重“人职匹配”。要尽可能地匹配一个合适的职业,如果不匹配,学生学起来会很累,容易中途放弃。“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不怕专业冷门,只怕学艺不精。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只要你在这个领域确实学有所成,你就一定能利用你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家长、老师一定要帮孩子分析一下他的潜质、特点是什么,看孩子最适合干什么。
王勇还建议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分数选择志愿,在填报专业时要有梯度,如近年来经济类专业录取分数普遍较高,如果考生的专业志愿都是经济类专业,就可能落选。考生和家长都觉得经济比较热,将来就业会比较好,实际上,有些专业招生时好,但就业时不一定好。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从专业名称上看,考生和家长感觉就业单位不理想,似乎是个“冷”专业,但是这几个专业恰恰是目前人才紧缺的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建议考生要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和对专业的兴趣选择志愿,不要被所谓的冷热门专业所干扰。
选专业不能只看名字
一些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仅仅看名字的字面意思去揣测专业的内涵,结果学习后才发现并不是当初揣测的那样“美好”。一位姓刘的家长说,当初为孩子选择生物医学专业时,感觉这名字很不错,又是一个比较时髦的专业,以为专业主要学习的是医学,类似临床医学等专业,将来毕业后进个医院就感觉挺好的。等孩子上学后才明白,该专业属于工学不属于医学,是理、工、医、生物等学科结合的交叉学科,以学习医学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等知识为主,尽管孩子并不抵触学习这个专业,但在学习数字信号处理等工科知识时有些吃力,最后就抱着混日的态度上学,结果可想而知。
像刘先生这样的家长或考生不在少数,要避免上学后不喜欢再去转专业或干脆学不下去,那就在选择专业时对专业有一个比较详尽的了解,如:了解目标专业的课程内容、培养方向及就业方向等。
据记者了解,目前专业课程一般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一个专业的核心课程,从中可基本了解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即在大学期间要学习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会应用到哪些行业,这些内容有什么能力要求等。例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同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在名称上很接近,但前者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后者属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专业,且两者的就业方向有很大不同。很多单位或公司的信息系统设计与维护、网络系统管理、知识工程咨询顾问等相关岗位招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毕业生;而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公司的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等岗位更青睐信息资源管理毕业生。
每个专业在设立时都参考了社会实际需求,名称不同就业方向也有区别,这是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不能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