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德国《世界报》7月18日文章,原题:中国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北京警告,中国面临数十年来最艰难的就业形势。但同时,由于高校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很多外国公司找不到合格员工。在华“德国商会”6月对其会员公司进行的调查显示,2200家在华德国公司中的大多数目前仍在拼命寻找合格员工。78%的公司认为,找到合格专业人才和防止员工跳槽是最头痛的事,2012年和2011年的数据更高,分别为83%和90.7%。
这看起来令人惊讶。因为中国媒体每天都在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经合组织顾问约尔格·伍德克,批评中国不注重实践能力的教育体系,“中国学校培养出太多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实际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压力下,寻找待遇优厚、备受推崇的白领工作。
斯戴凡·吕尔森是德国比泽尔集团的中国区总裁。作为世界最大的压缩机制造商之一,中国市场已占其全球销售额的近1/3。吕尔森说,尽管经济疲软,“我们仍每年在中国招聘20至30名员工。”但在成堆的大学毕业生应聘简历中,他们很少能找到合格人才。于是,该公司从2007年开始与中方合作,在全中国范围内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来发现潜在的未来员工。目前,该公司将设立“自己的培训基地”来培养员工。
在中国市场的德国汽车制造商最能赚钱。大众正在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并希望用德国的双元制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中国员工。与之同样,奥迪、宝马、戴姆勒等,也与中国的教育部门合作,推进培训项目。
未来5年,中国大学每年仍将有数百万毕业生,而该国经济增长正减速。经济学家说,中国经济增长每减少1个百分点,工作岗位会减少100万个。在中国市场中,寻找熟练工人与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这二者之间,正形成扭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