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常被称作“中国的犹太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叫法?盖由于温州人特别善经商,也特别能赚钱。其中还有一层含义:犹太人长期没有祖国,四海为家。温州人也是四海为家。
30多年来,中国人的经济自由空间不断扩展。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国内市场存在巨大空白,为温州人发挥自己的经商才能留下空间。他们从家庭作坊、摆摊叫卖、沿街推销起步,一路走到前店后厂、股份合作、公司集团等,谱写了一个个积聚财富的精彩故事。
电视连续剧《温州一家人》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温州农民周万顺,在温州创业潮兴起之时,毅然作出决定——将13岁的女儿送到国外发展,自己则把老宅卖掉,带着妻子和儿子来到温州市区闯荡。由此,一家人的命运被彻底改写。进城的周万顺从拾荒做起,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最终发了财。
应该说,《温州一家人》生动地向观众展示了温州人精神。什么是温州人精神?着名社会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将其概括为“不甘落后,敢为天下先,冲破旧框框,闯出新路子,并且不断创新”的精神。经济学家钟朋荣则将温州人精神概括为四句话: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这两种概括的优点是勾勒出温州人精神的外形,缺点是没有点出温州人精神的内核。那么,温州人精神的内核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字:“钱”!温州人特别爱钱,特别能赚钱,也特别依仗钱。温州人在处理“钱”与“家”的关系上,和其他地区的中国人不尽相同。一般中国人的概念是“赚钱养家”,把“家”视作赚钱的最终目的。但对温州人来说,“家”却是赚钱的基本单位,甚至干脆就是赚钱的机构和手段。
对于温州人精神中所蕴含的这种价值观,没必要做“好”或“不好”的判断。不过,也许温州本地学者对周万顺式的温州人看得更清楚。温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温州市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就认为,温州人精神是特定历史阶段一种有效的商业文化精神,不具备超越时代的永恒性。事过境迁后,温州人精神可能会显现出消极一面,胆子大可能会演变为致命的自负,过于强调追求经济利益可能导致唯利是图,温州人那种市俗化、功利主义的入世精神可能会阻碍他们视野和人生抱负的拓展。
也许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草莽阶段的温州人精神已经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温州人精神需要升华。第一步,理顺“钱”与“家”的关系;第二步,理顺“家”与“国”的关系。温州人应把“产业报国”、“经商报国”作为自己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温州人精神只有完成了升华,才可能续写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