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教育独立的观念深入人心。
因为教育独立的观念基本建立起来了,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为社会培养人,而不只是为某一些政治势力培养人。因为教育独立的观念建立起来了,所以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设计是国立、私立教育平等,它在事实上能不能做到真正平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在法律地位上是不能完全垄断的。这样,私人,包括法人,甚至外国人,都可以在中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这种教育独立而且平等的观念,使民国时期中国的各类教育呈现出了活力,各类教育中,国立有好学校,私立也有好学校,教会也有好学校,多元的教育格局,保证了当时中国教育的基本水准。
国立大学、私立大学,还包括外国人可以办大学,实际上是叁种格局,形成了一个平衡竞争的关系。每种大学里面都有好大学。当时私立的南开大学、协和医学院、齐鲁大学,都可以和北大清华抗衡。
抗战爆发后,要把北方叁所最好的大学迁到武汉去,迁到长沙去,然后迁到昆明去,选了国立的北大、国立的清华,同时选了私立的南开大学。这个事例证明,那时候的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地位确实是平等的。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平等之间导致什么?大学教授之间有合理正常自由的流动。今天中国的大学里面大学教师只往高处走,绝对不往低处流。所以这样就导致了,中国现在为什么地方教育很快垮掉,中国省一级的大学里面水平越来越低,以后会面临很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