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倏忽的思想光亮骤然汇聚,终使教育的天空闪耀璀璨。”5月21日,苍南中学,一套叁册的“回望民国教育系列”丛书首发。这套丛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历史学者、温州乐清人傅国涌主编。《给教育燃灯》、《如何培养好公民》、《让性回归常识》叁本书,分别从公民教育、性教育等具体侧面到教育观,让读者看到上个世纪前半叶的教育家和一线老师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丛书辑录1909年至1948年由商务印刷馆出版的《教育杂志》文章。“1909年到1948年,可以看作新式教育在中国最初的起步阶段,却是一次壮丽的跋涉。”傅国涌如是说。
《教育杂志》在四十年间出版了叁十叁卷叁百多期杂志,将几代教育研究者、第一线教师和教育编辑的思考和实迹记录下来,体现了教育报国的情怀。他们,在一个大变动时代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持续努力;他们,在动荡岁月里以教育为切入点不断回应外部环境挑战的精神;他们,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怀,对每个具体教育环节细致深入的探索,都足以令后来者动容。
叁百多期杂志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不仅有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探究,也有具体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入,不仅有对中国教育的回顾、摸索和展望,也引入了大量外国的教育资源,不仅有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讨论,也有职业教育、平民教育的拓展,特别是公民教育的线索始终清晰。大量的国内外教育资讯和国外教育期刊的介绍,也为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引入了活水源泉。在这里,教育从来不只是学校、学科教育,更是全人教育、终生教育。作者和编者呈现在世界面前的不只是对教育的专业思考和实践,更是他们完整、健康的价值观,他们的思想或许是多元的,甚至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在《教育杂志》存世的四十多年间,时局动荡,充满了不安和惊悚,但是,从教育家到第一线的老师们,包括关心教育的学者和各界精英,对教育仍充满着温暖的关怀,从没有停止他们的思考和探索,一次次地逼近教育的本质。
回首过去,寻找未来。
当傅国涌想把这些老杂志的文字重新梳理时,得到了郭初阳、王小庆、蔡朝阳、许骥等朋友的支持,决定先从中选出叁个专题,重新整理出版。郭初阳一直关注中学生的性教育,他编成了《让性回归常识》。王小庆留意公民教育多年,他编了《如何培养好公民》。许骥编了《给教育燃灯》,蔡朝阳欣然写下万字前言,从一个中学教师的角度,向民国教育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