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陶行知、陈寅恪……这一位位民国先生,他们的思想、情怀、人格、风骨,引领了他们所在的时代,照亮并指引着今人前行的方向。当年,还有更多的老师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一辈子“嵌” 在了中小学老师的岗位上。上周,“回望民国教育”丛书首发式暨中国·温州(苍南)民国教育研讨会在苍南中学举行。民国教育让我们追想、神往,但回望不是为了追忆,而是引领我们重新思考和不断追问:教育是什么?我们应该培育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做教育? 编者
傅国涌(温籍学者)
3天前,我决定要把这一张漫画作为今天讲座的第一个画面,丰子恺先生作的,画中题诗:“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这幅漫画呈现出来的画面,就是民国教育的画面。我提供的第二个画面,是一张真实的照片,拍摄于1935年的南京。一位老师带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少男少女们做游戏。
在当时如此战乱、动荡和充满不安的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中国的老师们,无论是小学老师、幼儿园老师、中学老师还是大学教授,他们共同用这样的心态、用这样的胸怀、用这样的姿态,拥有了这样的状态,这个状态是舒展的、是生命的、是人性的、是通往未来的。我们看今天中国的教育虽然没有战争、没有动荡,但是今天每一天都是“战争”、每一天都是动荡。因为人性深处、道德深处,同样充满了不安、动荡和背离。但是那个时代的教育仍然拥有包容的、宽容的、兼容的这一面。兼容并茂不仅是蔡元培办北京大学的方针,也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教育家办他们小学、中学、幼儿园的方针。
我曾在故乡乐清一偏僻山乡做过叁个学期的中学语文老师。虽然离开故乡已24年,但这决定了我一生对教育的关注。2006年春天,我编了生命中第一本跟学校教育有关的书,叫《过去的中学》,曾经引起非常大的反响。我编了第二本跟民国教育有关的书就是《过去的小学》。这两本书大致上是目前为止中国对于民国教育最完整的一个蓝本。回望不是为了怀旧,乃是为了寻找。寻找未来更真实的生命,寻找未来新的种子,因为我相信在过去的土壤当中,埋藏着未来全新复活新的种子。
从民国中小学的校歌、校训、教材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民国教育的蓝图、民国教育的生态。
当时的校训有两个规律,要么是勤、朴、忠、诚这类型,要么是智、仁、勇、恒这个类型,代表了中国文化中最朴素的东西,但是办出了最具有世界性的学校,完全是跟朴实价值接轨的新学校。所以我们看到民国时代的人物,不一定要毕业于北大清华,我们也知道梁漱溟压根就没有读过大学,沉从文小学都没有毕业,萧军小学叁年级就逃学了,但不影响他成为作家或学者,那个时代有这样的环境。
教育是一种成全,它成全每一个个人和他的人格;教育是一种成全,是老师与学生的相互成全,是校长和老师的相互成全,是校长、老师、学生叁者之间的相互成全。教育是社会与个人的相互成全,教育是过去与未来的相互成全,教育是现在、过去、未来相互的成全。我们的教育也是指向叁个纬度:真、善、美。
教育的伦理基础是把人当人。1912年,民国第一套教科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第一课就是一个字:人。配的图上面有男有女,有老有幼,构成了整个家庭具体的关系。这一个个具体单个的个人,他们将要成为或者已经成为个人,有人格的个人。
我们也看到了那个时候的公民教科书,这是1917年袁世凯称帝失败之后,中国第一套公民需知的国民学校小学教科书。其中第二章有关公民的自由权利。1917年,中国小学生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自由的界限在哪里,自由与放纵的边界在哪里。
在民国时代中小学的讲台上,曾经有过画漫画的丰子恺、写散文的朱自清、写论文的朱光潜、历史学家钱穆、教育家叶圣陶、一代词宗夏承焘。我更欣赏的,更在意的,更感动的是,那个时代同样存在着大量普通的、未成名的、终生把自己留在中学、小学的老师们,他们才是那个时代民国教育真正的标本。他们把一生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他们的所作所为才代表民国教育的重心,代表民国教育最有价值、最有魅力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