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到了,一些学生家长又纠结于一个老话题了——要不要给孩子的老师送礼?该送什么礼?我想说的观点是,要重“礼”,不收礼,让教师节回归文化内涵。
先说不收礼。29年前的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对于教师节的决定》,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它的初衷就是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优良传统,营造全社会优师优教良好氛围,鼓励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为人师表终身从教。这也就是教师节的文化内涵本真。29年来,在光大尊师重教正能量的同时,衍生了少数学生及其家长给老师送礼物的不良风气,而个别学校教师对这一现象的失语,更有意无意助长了送礼行为的蔓延。因此,作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民教师,面对教师节送礼现象,必须态度鲜明,从容淡定地给予掷地有声的回绝--不收礼。因为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人格良知警醒着教师们,因为教师节的文化内涵昭示着教师们。同样,作为学生及其家长,要理解认同——不送礼,共同捍卫教师节的崇高与纯正。
再谈要重“礼”。这个“礼”,就是教师节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就是尊重、敬重和敬畏之礼。
尊重之礼,是期盼政府和社会各界包括家长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精深和艰辛多一份理解、多几次体验、多几番感同身受的悟懂。算算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早晨最早上班的除了环卫工人,就是老师和学生了;看看教师的工作负担:备课、上课、评改作业、课余辅导、学生管理、专业研修,还有没完没了的检查考核评估;想想教师的工作难度:那一堂堂充满智慧和艺术的课是凝聚多少心血打磨出来的,那一项项学生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是绞尽多少脑汁设计出来的?由此想到时至今日,还有许多地方教师的实际待遇仍明显低于公务员,这能算尊重教师的工作吗?我们的政府和社会除了有尊重之情,是否更应该拿出尊重之“礼”,还教师以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呢?
敬重之礼,是期待社会各界包括我们家长对广大教师人格的尊敬和看重。教师者,先生也!何谓“先生”?借用何树青先生在《先生》一书的《前言》中一段话来解释吧。先生“像庇护小鸡的老母鸡一样,对学生教之导之帮之扶之惜之爱之,提供学问坐标系和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赢得时间、空间和方向感。”在这样的“先生”方阵中,更有“最美教师”无数,“最感动教师”无数,“最爱学生”教师无数!我们能因为一片大森林里有几只声形不美的鸟儿就不敬重森林吗?
敬畏之礼,就是呼唤全社会包括教师本身对教育常怀敬畏之心。国民党白崇禧将军教育儿子说,人既要无畏又要有敬畏,无畏方能有所为,敬畏才能始终有所不为。教育是一门专业,是一项特别强调传承又需要与时俱进的事业,它有自身的规律和常识,应该有所敬畏有所不为,不是你想咋地就能咋地的。因此,以敬畏之心,学习它、研究它、呵护它、帮助它,这才是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正道。
欣闻国务院拟将每年的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我们更有充足的理由期待——要重“礼”不收礼、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圣洁教师节,必将名至实归纯粹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