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近年来省教育评估院的评估机制发生重大改革,从原来的教育系统内部专家组评估改为社会中介调查,从原来的到学校调查改为向全体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查。
本次调查以高校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职业现状、未来趋势以及对母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为调查重点,主要从就业率、就业质量、职位胜任度及创业前景、对母校的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评估。
浙工贸的这份成绩单如何获得?走进浙工贸校园,你会发现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高校,校园与厂房、园区融为一体,学、园、城互动,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别具特色。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校园内外处处是课堂
“我的课程有一半不在教室里。”浙工贸一名学生如此说道。该校“课堂”的概念很广泛,采取大班和小班、长课与短课、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提倡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少于总学时的50%。
业师进课堂、特色工作坊、同类课程联盟互助、导师制指导学生创新项目等充实着学生们的日常学习。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开出一个专业创新项目,二级院分院系每学期组织一次项目评审,并推荐优秀项目参与学院专业创新项目的评比,由学院给予专项经费奖励。
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浙工贸自2013年以来建设开放式创新实训室,包括院系特色项目型、技能竞赛训练型、文科类学生工程训练型、电子信息创新型、学生社团活动型、学生科研项目型等六大类型。目前,每个学期可一次性向全院开放六大类80多个项目,满足2200多名学生的需求,学生们可以跨专业享受全院的实训资源。
搭建叁大园区平台,扶持学生创新创业
今年11月,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落户由浙工贸和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合办的浙江创意园,这意味着浙工贸学子有了近距离接触广告相关产业的机会,能去园区内数十家入驻公司里工学结合,还能时不时去观摩“高大上”的时尚秀场、学者论坛等。
实际上,浙工贸学院各个专业的学生们几乎都能找到学院为相应学科所搭建的平台。自2009年以来,浙工贸在温州市中心城区先后建成浙江创意园、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叁大园区”,形成了资源的集聚效应,构建“学园城互动生态圈”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浙工贸在园区的“红利”有哪些?以浙江创意园为例,各二级院系均在园区创建了自己的创业就业实训中心,不仅实践教学进园区,许多理论课程教学也进园区。教师进园搞研发,学生加盟团队学创业和专业实践,使师生的专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学院组织动漫设计、鞋类设计、眼镜设计等六个专业入驻创意园,孵化了温州名购网、动漫设计室等六个工作室。
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是汇集版权、专利、商标“一站式”服务的平台,是温州市首批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重点支撑项目。浙工贸以知识产权服务园为载体,开展高职知识产权教育,推出了《专利法律知识》、《专利申请实务》等选修课程,并每年面向在校学生开办专利工程师方向的辅修专业,既为社会培养紧缺的相关人才,又为学生的就业增加了砝码。截至今年11月底,园区共为公司和社会培养专利工程师1700多人次。学院鼓励师生申报专利,目前拥有624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21件、实用型新专利517、外观86项,近2年共转让专利所有权及合作开发专利共计26件。
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被省商务厅授予省级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浙工贸以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为平台,通过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工作室模式推进教育创新,如以致远工作室为基础成立师生创业公司,整合计算机应用技术、动漫设计和软件技术等专业优势,研发手机软件,为公司提供电子商务平台开发、信息处理、数据托管和软件设计与运营等服务。
人才市场办在校门口,开展全过程求职体验
从大一入学开始,浙工贸学生就充分嗅到了就业的气息。该校与温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办的温州人才市场,成了学生们最鲜活的课堂。每周五晚上,这里有人才夜市,学生们总是要去逛逛,或是投一份简历,或是与人力资源人员交谈,从而了解自己哪些方面需要提升。人才市场就成了学生心目中的“就业学习基地”和“就业体验基地”。
与此同时,学校根据人才市场反馈过来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从而在教学功能上取到了优势互补。人才市场作为学院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获取就业信息、社会培训信息的重要窗口,这种融入市场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市场脉搏。
开学第一课,学生们首先要提交一份《求职意向书》,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叁年求学始终。从大一开始就接受创业就业教育选修课程从,如《职业与专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学基础》等,而到了大叁则引入《创业就业体验》等课程,指导和鼓励学生实地体验就业或创业。